?只能拍桌子吵架咯。

缺钱?那他可帮不上忙了,投机取巧他没准可以,要是想变出粮食,那就难了。

“怎么投机取巧?”

沈知澜一怔,才发现自己居然说出了声,宗令随口问起,他打算怎么投机取巧。

“我就是随口乱说,宗令爷爷别当真啊。”

“我们两就待在这里,全当是闲聊了。你说说,怎么投机取巧?”

沈知澜老老实实回答,“就是去找民间借嘛,如果一时凑不齐粮草或者银子,可以试试借。”

“借这个主意,其实也说不上烂。如果当地突然遭了水患或者减产,也有父母官出面去找当地大户来借粮草的,过了难关再说,秋收后还。”

不过,那些大户哪儿肯呢?都怕是官府的借口,一借不还了。放在自家库房的,才是自己的东西。

沈知澜一拍脑门,差点忘了,现在这个年代嘛,“借”有时候更像是借口,上多了当,人人都学的精了。

信用崩溃后,想要重新建立起来可是很难的。

“我说的借,可不是去找大户们借,当然大户要借粮食也可以,而是找百姓们借。”

“百姓那么穷困,怎么能凑够数额如此庞大的粮食?”

“一户人不够,难道百户千户还不够么?一个县城不够,一个州城还不够么?聚沙成塔,积少成多,就是用在这种地方的。”

宗令算了算,大概就明白他的意思了,的确,这样算算,确实能凑够。

但中间耗费的人力太多。

“而且,比起借,还才是最要紧的,借一斗米,立好字据某年某月某日准时还,还一斗加半升米,分毫不错,难道会有人不愿意么?”

宗令一琢磨,“真能做到的话,倒是能够解一时燃眉之急。”

“百姓还是很愿意为了利润,去赚这些银两的。只要安排合理,从富裕处调集到贫乏处,遇上水灾旱灾,也能扶持着走过来。”

宗令正要点头,就听到沈知澜又补充一句,“只要衙门说话算话。”

这又是怎么说的。

“这种借条,最好由当地衙门来写,叫做衙门劵,有借有还,再借不难,形成习惯就好了。”

沈知澜试图描述清楚,他说的其实就是国

章节目录